“土”农业邂逅“潮”科技,碰撞出现代农业新未来

文章来源:聚英云农 发布时间: 2023-06-12 10:13:11
阅读:237 次

说起农业,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土”。农业是依托于土地的,所以“农业”和“土”,两个词的搭配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就显得浑然天成。农业,很土。说起来,这已是很多人的惯有印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锄禾日当午”的劳作,“看天吃饭”的收成……连在一块,合成了他们三农认知的镜框。

这不是偏见。长期以来,务农确实是个既“苦”又“土”还不挣钱的体力活。 “带月荷锄归”的写意背后,或许是“汗滴禾下土”。“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分分钟被“农家耕作苦”的现实上一课。

“土”农业邂逅“潮”科技,碰撞出现代农业新未来

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以上,只能归为“传统农业”。时下的农业,画风早就变了。

靠天吃饭?早就不是了。智能温室大棚、卫星遥感监测大田技术和农业云,了解一下?

靠人力耕种?不好意思,咱们有农业传感器、大载荷农业无人机植保系统、智能拖拉机、农业机器人等。

没有抗风险能力?智慧农业已经提供了“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一揽子方案了。

现代风,科技范,数字化。

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农业自然也就能摆脱“匍匐而行”。

输入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导航定位输入的“现代化代码”,输出的是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是智慧种植养殖、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等。

回看整个演变历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阶梯度”,已清晰可见:

■ 1.0版本,是传统农业,对应的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业形态。

■ 2.0版本,是机械化农业,对应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

■ 3.0版本,是自动化农业,对应的是信息化时代的生产技术模式。

■ 4.0版本,是智慧农业,对应的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物联网+5G+机器人加持之下的新型农业模式。

从1.0到4.0的升级迭代中,的确穿插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而农业现代化的转型,脉络就是拾阶而上。

当下农业的进步,已是肉眼可见。可进步从来都不是自然而然的。农业现代化摁下加速键,离不开谋局、布局。谋局需要格局。站得更高,看得更宽,望得更远。谋局之后就是布局。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率先应用;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智能化改造……诸如此类,都是布局。

善作善为,奋发蹈厉,而后能破局。国家及政府层面高瞻远瞩,一些科技企业都在这方面不断发力。如恺易物联网,十余年来深耕农业物联网领域,专注农业现代化服务,在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智慧农旅、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区域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来自科技企业的努力与尝试,值得鼓励。中国农业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这样愿意以“腿上有泥”来自我标榜的企业。

进步没有止境。多年前,袁隆平老先生曾发出“明天谁来种地”之问。如今,这道问题仍盘桓未消。某种程度上,中国农业要直面的问题,不只在当下,更在未来。这些问题,一言以蔽之: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是否还能抓住更多通往未来的船票?

农业已经不“土”了,但农业还要产出更多“价值”。破题方向,还得是在技术、模式创新上继续发力,着力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利用率低、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等掣肘。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以农业科技成果来解答“明天谁来种地”之问,也许会是最好的方式。无论如何,农业持续朝转型升级的方向不会变。

政、企、学、研等多主体,也应围绕助推农业向现代化纵深延拓形成同心圆,最终凝聚起合力,让中国农业面向未来获得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遇。农业要的不只是不“土”,更是有利益共创空间、有普惠民生价值、有裨益生态效应、有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

聚英云农logo
邮箱:service@juyingele.com
电话:010-82899827/1 40066884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金隅嘉华大厦B座412室
聚英云农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