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是国际知名的农业工程专家,当代中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与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体系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汪懋华院士还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工程科学家、农业电气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工程专家。长达6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见证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精细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
日前,汪懋华院士做客由中国科协联合抖音出品的《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栏目。他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回顾了我国农业工程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智慧农业的最新进展。
从保障粮食安全到实现产业创新,我国农业正在进入新阶段。据他介绍,我国5G和北斗导航等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正在被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如同农业“大脑”,加速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数字经济已经进入了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能把握好数字经济的发展,谁就能掌握好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汪懋华院士说。
汪懋华曾来到广东省农垦总局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分局参加天然橡胶垦荒种植基地,这里的拖拉机手,接触的全是苏联的大中型拖拉机。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真正接触了现代大型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实际操作应用。
基于之前在双桥农场的经验积累,他白天带着助手开拖拉机翻地开荒,晚上则结合实践学习理论知识、指导机械维修保养;星期天徒步走一个多小时去拖拉机站找当时的苏联专家请教问题。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经过不断创新去造福人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农业工程师。”汪懋华说。
“60年代是实现电气自动化,引入自动控制技术,70年代进步趋势是电子化,80年代以来又随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走向了信息化。”汪懋华表示,自己敏锐地感到了农业发展离不开电气化科技的趋势,所以坚定了从事这项专业研究的决心。
筹建高等院校自动化实验室 推动中国农村农业机械化
“我的观念和别人不一样,一不想当官,二不想带头,就想多研究国家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问题,把从学校和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汪懋华说。
“我们搞农业工程的人,要解决我们产业实践的实际问题,如果不跟产业实践联系起来,会很难发挥我们作为工程科技人员的作用。”汪懋华在《院士开讲》中表示。
当今世界,谁能把握好数字经济的发展,谁就能掌握好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汪懋华院士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汪懋华院士介绍,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公报,凡是一个国家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0公斤,基本就属于粮食安全国家。
2000年,汪懋华担任“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认为,精细农作技术研究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技术系统应用发展本身,它的实践将提高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和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作物生产管理观念和模式上产生深刻的变革。
汪懋华院士介绍了我国在农业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包括5G技术和北斗系统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技术正在农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加快了我国智慧农业的进程。
同时,汪懋华院士也澄清了一些误解。“关于农业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说法,我并不赞同,我们现在应该研究问题、洞察问题,动脑筋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汪懋华说。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汪懋华表示,农业的未来和现代化,是国家端稳饭碗的基础。
“农业不仅具有很多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也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契机,粮食是国家头等大事,只有粮食安全,各种产业才能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