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室大棚种植来说,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 “命门”—— 番茄结果期温度超 30℃会落花,草莓夜间温度低于 8℃会冻伤,叶菜生长期温差太大易抽薹。传统 “人工看温度计、手动开风机” 的温控方式,不仅累人还难精准,常因调控不及时导致减产。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让温室温控实现 “自动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执行”,哪怕新手也能轻松把棚内温度控制在作物适宜范围。今天就详细说说,物联网时代的温室大棚,到底怎么控制温度。
一、先搞懂:不同作物的 “适宜温度”,是温控的核心依据
控温前得先明确 “目标温度”,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适宜温度差异很大,这是物联网温控系统的 “调控基准”。比如:
番茄:苗期适宜 18-22℃,结果期白天 22-26℃、夜间 15-18℃,昼夜温差保持 7-11℃才利于糖分积累;
草莓:花期白天 20-22℃、夜间 10-12℃,结果期白天 18-20℃、夜间 8-10℃,低温能提升果实糖度;
生菜:生长期全程适宜 15-25℃,超过 28℃易抽薹,低于 10℃生长缓慢。
传统温控靠人工记这些参数,难免出错;而物联网温控系统会内置不同作物的 “温度模型”,种植户只需选择作物品种和生长期,系统就会自动设定好温度阈值,无需手动输入,降低操作门槛。
二、物联网温控的核心逻辑:3 步实现 “自动控温”
物联网控制温室温度,本质是通过 “感知 - 传输 - 控制” 的闭环流程,替代人工操作,核心分 3 步:
第一步:精准感知温度 —— 给大棚装 “电子温度计”
传统温控靠种植户手持温度计巡检,10 亩大棚要走半小时,数据还滞后。物联网温控系统会在大棚内均匀部署温湿度传感器,比如每 2 亩装 1 个,传感器精度达 ±0.5℃,能 24 小时不间断采集温度数据:
安装位置有讲究:避开出风口、热源(如电热风机)和冷源(如湿帘),通常挂在大棚中部、作物冠层上方 50 厘米处,确保测的是作物周围真实温度;
数据实时上传:传感器通过 RS485 总线或 LoRa 无线信号,把温度数据传给大棚内的本地控制器,延迟不超过 10 秒,不会出现 “温度超了还没发现” 的情况。
第二步:智能决策 —— 系统代替人 “判断是否控温”
本地控制器是温控系统的 “大脑”,会对比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温度和预设的适宜温度阈值,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调控:
比如番茄结果期,白天实时温度达 28℃(超过阈值上限 26℃),系统就会判定 “需要降温”;夜间温度降到 14℃(低于阈值下限 15℃),就判定 “需要增温”;
还会结合外界环境调整策略:比如外界温度低于 5℃,即使棚内温度略高,也不会轻易开天窗降温,避免冷风吹进棚内冻伤作物。
第三步:自动执行 —— 设备代替人 “干活”
系统决策后,会自动给棚内的温控设备下发指令,无需人工动手。常见的温控设备和执行逻辑有 3 类:
1. 降温:温度高了,这些设备自动启动
当棚内温度超过适宜上限,系统会按 “先节能后耗能” 的顺序启动降温设备:
先开天窗 + 风机:天窗电机打开通风口,变频风机启动,通过空气流通带走热量,适合温度略高(如番茄 28-30℃)的情况,能耗低;
再开湿帘:若通风降温效果不好,温度仍超 30℃,湿帘水泵自动启动,风机把湿帘产生的冷空气吹进棚内,能快速降温 3-5℃,适合夏季高温;
极端情况开遮阳网:夏季正午光照太强,温度超 32℃时,遮阳网电机自动展开,减少阳光直射,避免棚内温度持续升高。
2. 增温:温度低了,这些设备自动运行
当棚内温度低于适宜下限,系统会根据温度差启动增温设备:
先关天窗 + 放保温帘:关闭所有通风口,保温帘电机放下保温帘,减少棚内热量流失,这是 “被动增温”,零能耗;
再开电热风机 / 热风机:若被动增温无效,温度仍低,电热风机(适合小面积)或燃油热风机(适合大面积)自动启动,升温速度快,比如能让 10 亩棚内温度 1 小时内从 14℃升到 15℃以上;
配合补光灯:冬季光照弱时,补光灯不仅能补光,还能产生少量热量,系统会在增温的同时开启补光灯,一举两得。
3. 保温:夜间或低温天,守住棚内热量
夜间是棚内温度最易下降的时段,物联网系统的保温控制更精细:
按时间自动放保温帘:比如设定傍晚 5 点外界温度下降时,保温帘自动放下;凌晨 6 点外界温度回升时,自动收起,不用人工熬夜操作;
监测棚膜密封性:若传感器发现某区域温度下降过快(比如比其他区域低 2℃),会推送报警信息,提示种植户检查该区域棚膜是否破损,避免热量漏出。
三、更省心的功能:远程监控 + 数据优化
物联网温控不仅能自动控温,还能让种植户 “远程掌控” 和 “持续优化”:
手机 APP 随时看:打开 APP 就能看到棚内实时温度、设备运行状态(如 “风机运行中、湿帘关闭”),出差在外也能放心;若温度异常或设备故障,APP 会推送报警,比如 “2 号棚温度达 33℃,湿帘未启动”,点击就能远程手动启动设备;
历史数据帮优化:系统会记录每天的温度变化曲线,比如发现 “某几天番茄夜间温度降到 13℃,果实偏小”,下次就能把夜间温度阈值调高到 16℃,通过数据不断优化温控策略,让作物长得更好。
从 “凌晨爬起来开风机、深夜起来关保温帘”,到 “系统自动控温、手机远程查看”,物联网技术让温室大棚的温度控制变得 “精准、省心、省工”。对种植户来说,不用再靠经验和体力跟温度 “较劲”,只需设定好作物需求,系统就能把温度控制在最佳范围,既减少了因温控不当导致的减产,又解放了双手。这就是物联网给传统农业带来的改变 —— 让复杂的种植管理,变得简单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