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大棚如何升级智能温室将薄膜大棚升级为智能温室,需要结合物联网、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并实现精准管理。以下是详细的升级步骤和关键技术点:
核心设备:安装多参数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环境数据。
- 传感器类型:
- 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空气温湿度(建议布点:作物冠层高度)。
- 光照传感器:检测光照强度及光周期(需区分PAR光量子传感器)。
- 土壤传感器:监测土壤温湿度、EC值(电导率)、pH值、氮磷钾含量。
- CO₂传感器:优化光合作用效率(适宜浓度:800-1200 ppm)。
- 气象站:监测风速、降雨、气压等外部环境。
- 部署方案:
- 采用无线LoRa/NB-IoT传感器,避免布线成本。
- 每200-300㎡部署一个监测节点,确保数据覆盖。
目标:通过执行设备实现环境参数的自动调节。
- 关键子系统:
温控系统:
- 加热:热风炉、地暖管道(冬季低温区域必备)。
- 降温:湿帘-风机系统(蒸发降温效率30-40%)、遮阳网(自动开合,遮光率可调)。
水肥一体化:
- 安装电磁阀+滴灌/微喷系统,支持EC/pH自动调节。
- 推荐比例施肥泵,误差<2%。
通风系统:
- 侧窗/顶窗自动开闭、电机控制。
- 联动CO₂传感器,实现智能换气。
补光系统:
- LED植物灯(全光谱或红蓝光配比),支持光强/光周期编程。
- 光伏储能系统可选,降低用电成本。
- 边缘计算网关:本地处理紧急控制指令(如突遇暴雨自动关窗)。
- 云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边缘计算算法,调光手机APP/小程序远程监控,支持阈值报警(短信/推送)。
- 数据库:长期存储历史数据,用于分析作物生长与环境关联性。
结构加固与材料升级
- 骨架强化:
- 替换传统竹木结构为热镀锌钢架(抗风能力≥8级)。
- 拱间距≤1m,增加纵向拉杆。
- 覆盖材料:
- 外层:PO膜(透光率92%,寿命5-8年)或ETFE膜(高端可选)。
- 内层:可添加保温毯(夜间降低热损失30%)。
能源优化
- 光伏系统:
- 棚顶安装柔性太阳能板(透光率30%+,发电供设备使用)。
- 配置锂电储能(循环次数≥3000次)。
- 节能策略:
- 利用地源热泵(COP值≥4)替代传统加热。
- 雨水收集+反渗透系统实现水循环。
实施步骤与成本
阶段 | 内容 | 预算参考(亩均) |
1. 基础改造 | 钢架结构、PO膜更换 | 2-3万元 |
2. 传感器部署 | 温湿度/光照/土壤等传感器 | 0.8-1.5万元 |
3. 执行设备 | 风机、遮阳网、灌溉系统 | 3-5万元 |
4. 智能平台 | 物联网网关+云服务 | 1-2万元/年 |
智慧温室大棚系统基于聚英农业云平台,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远程检测农产品生长环境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湿度、土壤肥力、土壤PH等数据,以农作物栽培工艺为指导,通过平台边缘计算实现自动灌溉,自动卷帘,自动喷淋,自动施肥,自动打药,使农作物始终保持在适宜生长环境下,平台自动进行数据存储分析,为农作物栽培工艺改进提供数据服务,促进农产品品质安全升级,助力农民增收。
注意事项
- 冗余设计:关键设备(如水泵)需备份,防止系统宕机。
- 防雷接地:传感器和控制器需安装防雷模块(10kA通流量)。
- 标准协议:优先选择Modbus、MQTT等通用协议,避免厂商锁定。
通过以上改造,传统大棚可升级为具备环境自调控、数据驱动决策能力的智能温室,预计可提升产量20-40%,节水节肥30%以上,同时降低人工依赖。建议先进行小面积试点,验证系统稳定性后再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