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末至秋初,受天气、气候等综合生态因子的影响,鱼塘常会发生一种现象——鱼泛塘。这直接源于鱼塘中溶氧量的减少,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由于死后的鱼漂浮于水面,故得名“泛塘”。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气象局湖北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与水产研究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已联合开展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通常在泛塘发生前约3天,会经历一段高温、高湿及低气压的天气,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下,鱼池水体中的溶氧量骤降。根据季节变化,鱼泛塘的溶氧量临界值分别为:5月初至7月20日期间,溶氧量≤2.2毫克/升;7月21日至8月31日,溶氧量降至≤1.5毫克/升;9月上半月又回升至≤2.2毫克/升。同时,气压与日照时长也是关键,当气压低于特定数值(5月≤1005百帕,6月至8月≤1000百帕,9月≤1005百帕),且日照时数≤4.5小时,更易诱发泛塘。水温方面,≥28.0℃被视为临界值。
实践经验表明,若前一天日平均气温达到24.0℃,水温超过28.0℃,随后遭遇冷空气,虽次日气温降至24.0℃以下,但由于水体热容量大,降温缓慢,鱼池水温仍维持在28.0℃左右,第三天早晨仍有泛塘发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泛塘情况均归咎于天气变化,不当的饵料投放、施肥过量等行为可导致水质恶化,增加水中耗氧量,即便未完全达到上述各项临界指标,泛塘事故也可能发生。
来源:垄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