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观如何理解?

文章来源:聚英云农 发布时间: 2024-02-01 09:40:42
阅读:72 次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里提到的“大农业观”,是党在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那么,应如何理解大农业观的内涵和意义?

大农业观如何理解?大农业观如何理解?

大农业观的四个“整体性”

大农业观强调农业产业领域的整体性。与仅指种植业生产的狭义农业相比,大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生产,也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良种繁育与推广、农资供应与流通、农机制造与销售,以及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营销等,还包括新兴的生态、文旅、康养产业等。大农业观将与农业全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视为整体性的大农业产业体系。

大农业观强调农业资源的整体性。与过重依赖有限耕地的传统农业观相比,大农业观还将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大量的江河湖海等在内的全部国土空间,均视为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大农业通过开发大资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满足人们对大食物的需求。

农民在分拣脐橙 史传鸿 摄

大农业观强调农业功能的整体性。农业既具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也具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以及稳定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富裕的功能,还具有国家安全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功能。农业的多维度功能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大农业观强调农业发展方式的整体性。农业发展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科技驱动与政策驱动并重、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重,保持发展方式、发展举措取向的一致性。

提出大农业观的必然性

传统农业观难以为继是提出大农业观的重要背景。

党的十八大前,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功解决了粮食和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问题。但在传统农业观下,我国农业发展也出现诸多弊端:拼资源消耗、拼生产资料投入的粗放经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可持续发展状况恶化。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较低,产业产品竞争力不足。过度依赖有限的耕地资源,林草地和江河湖海等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显不足。农业传统功能较窄,新功能开发不足。

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膳食结构更多偏向增加蔬菜、水果和动物源性产品。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越有条件进行休闲旅游和文化寻根。在资源承载力已逼近极限的国情下,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挑战,同时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以及生活方式变迁又蕴藏着农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现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一大批现代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中推广应用,既推动了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又带动了一大批新产业兴起。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在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

由此可见,大农业观的提出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指引,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大产业的建成和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确保食物供给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长,有利于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新华社

 

聚英云农logo
邮箱:service@juyingele.com
电话:010-82899827/1 40066884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金隅嘉华大厦B座412室
聚英云农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