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露天农作物本应进入“冬藏”模式,但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的1600亩设施农业园中,瓜果蔬菜长势喜人。红彤彤、圆溜溜的西红柿,新鲜可口的草莓,营养价值高、状如羊肚的羊肚菌,都生机盎然。得益于种源、培育等关键技术的支撑,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靠技术吃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持续融入田间地头的各类场景中,什么时候滴灌、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晒太阳……一切都由数据说了算。农民只需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自动控制设备。通过研发智慧大棚、研制优新品种等,打造田间地头“黑科技”,科技让农业生产不再完全受制于风霜雨雪,种地变得省时省力。
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果实,如何令更多新技术落地生根?核心在应用,科研成果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实际价值,要因地制宜,瞄准实用、管用、有用、能用的技术进行创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关键在人才,村庄既要善于“引”,也要精于“育”。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在外的致富能手、知识青年返乡创业。组织农技专家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让农民掌握新技术,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
把科技的种子撒遍沃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破土而出”,当农民们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我们迈向乡村振兴的脚步将更扎实、更有力。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