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海阳各村镇随处可见种植户采收、分拣和包装的繁忙身影。从帮助农户选品种植到发展生产托管服务,再到农产品品牌化营销、实现农旅深度融合,高效农业发展正风生水起,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一场秋雨后,记者驱车来到小纪镇东北边的西金碃村,抬眼望去,金黄饱满的黍穗,长势喜人,秋风吹来,沉甸甸的穗子翻滚成浪。种植户张文信正蹲在地头摆弄刚剪下来的黍穗,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汗珠,就介绍起自己的谷黍地。
“一亩地种了六分黍子和四分谷子,黍子估计能产200斤左右。”张文信满是欢喜。
“农民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花生,只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张忠和回忆起往昔时说,从2017年开始,村里邀请技术员实地考察,对村里土壤进行检查。根据土壤检查结果,西金碃村引进了优质谷子新品种——济谷19号、济谷20号,并无偿地把谷种发放到村民手中。“头一年种了30亩,收获后,效益还挺可观的。于是,村里决定打造优质绿色谷子生产基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说到这,张忠和眼中闪烁着光芒。
行走在西金碃村,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地势较高、阳光明朗、山风清凉、泉水纯净,因此孕育出的大小黄米黏糯芳香、味道醇厚,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种出好米,还得卖上好价。西金碃村成立了海阳市金灿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碃金”商标。由合作社对产品进行统一收购销售,实现生产、管理、销售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
“种植户每年收获的黍子,以15元一斤的价格,自己就能全部卖出。”张忠和介绍,谷子收成在每亩350公斤左右,黍子亩产约200公斤,随着“碃金”海阳黄金米品牌的叫响,绿色优质小米深受市场欢迎,销售渠道越来越宽,西金碃村在石头上种出了“金子”。
放眼海阳大地,一批批特色品牌产业初具规模,小小花生结出致富“大金豆”,板栗“开口笑”孕育“金果实”……
“海阳市鼓励各镇、各街道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项目。”海阳市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刘炳初告诉记者,未来,海阳市将以各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抓手,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参与,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一二三产相融合的产业链条,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