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陈学庚在广东省台山市举办的“2023第十一届中国农机高端论坛”发言中提出,中国农业需要构建一个以高质量的农机化(农业机械化)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中国农业已走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而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陈学庚说。
对于如何构建高质量农机化生态,他认为,需要“提高农机化水平、加强农机技术创新、提升农机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农机化管理与政策支撑”四个条件,以及在构建高质量农机化生态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共同合作的良好局面。
陈学庚表示,提高农机化水平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机技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推动智能农机在智慧农业中的突破和应用。”他同时表示,农机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拓展市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在农机产品方面,要高度重视使用可靠性、智能化程度等,以及积极推广节能减排,促进农机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农民是农机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和参与者,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注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提高他们对农机装备的接受程度。”陈学庚表示,目前,农机设备的使用和后期的服务并不完善,要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体系,帮助农民使用好农机装备,并且鼓励农机合作组织购买使用农机装备,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陈学庚同时认为,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机市场和行业的监管,促进市场竞争和规范化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创新的投入,推动农机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此外,针对农机行业人才荒的问题,陈学庚亦提到,科研机构应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机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
当天,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副站长姚春生在该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和使用大国,拥有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总数超过8000家的农机制造企业可以生产4000多种农机产品,可以满足90%的市场需求。但同时,我国农机工业大而不强,高端品类供给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产品质量水平和可靠性不高,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零件也面临卡脖子的产业链安全风险。
姚春生同时认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已具备坚实基础,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