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农忙时节,我们会看到许多农民在田间插秧、除草,忙得不可开交。
而今,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番新景象:一排排整齐的灌溉设备在自动浇灌农田;三三两两的自动插秧机像一只只可爱的机器人在田间忙碌着;田间地头分布着气象监测站,像极了农田的保卫战士,这些监测站实时监测苗情、墒情和温度,实时传送数据信息。
设备提取的信息将送往农场办公区,技术人员通过“农场大脑”——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远程监控农田情况,实时了解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进行农田智能作业。
当各种科技走向田间地头的时候,农业劳动力会得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效益将进一步提升。
智慧农业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步得到有效运用,在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断拉近我们与智慧农业的距离。
1.种植有大脑
过去,传统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人力,种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的缺陷,而智慧农业依靠遥感技术监测、大数据分析,并借助物联网、AI技术,有效弥补了这些缺陷,让种植获得提效增速。
智慧农业种植系统,能够通过高频精准的监测地温、气温、土壤墒情、长势墒情等作物生产环境指标,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实时向种植户手机发送管理方案,指导农作物管护。
田间地头分布着气象监测站,这些监测站实时监测苗情、墒情和温度,最后形成农户手机上一目了然的图像。此外,还有手机可以操控的水肥一体化只能灌溉系统,1天可浇灌上千亩田地,种植户坐在家里就能查看庄稼的生长状况、控制田地的基本灌溉操作。
2.生长有智慧
传统农业播种后需要人力来监管,同时极度依赖气候环境,堪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智慧农业能够避免靠天吃饭,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力,为农户增加收益。
而智慧农业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既能够依赖设置在智能温室中的各种传感器等实时了解作物生长情况,通过物联网、AI等进行全面精准的分析,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降水量、空气温湿度等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来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同时将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传感器节点,为精准农业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销售有溯源
传统农业中,农产品销售和溯源一直是个问题,而数字农业不仅能够开辟网络销售渠道,拓宽销售空间,同时还能借助区块链等技术进行溯源管理,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基于可视化管理,农业管理者可远程观察农作物的长势,还可以利用定时抓拍功能,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进行记录,保留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个瞬间,形成农作物的图片生长档案。同时,定时采集农区环境信息和图片,为该地区的作物种植提供科学的气象数据。采集信息可统一管理与分析,为管理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定植、灌溉、施肥、用药各类农事作业的操作同样可以记录下来,实现作物种植全周期可追溯,生产企业可以自定义追溯环节,添加各种检测报告,丰富追溯内容。对消费者而言,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查看生长全过程,从而放心地选购农产品,真正实现“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可以说,智慧农业为农产品的流通和消费者放心买卖农产品提供了重要支持。
综上,智慧农业在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加持下,既能促进农业播种、生长环节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促进农业生产和销售活动的优化提高。
换言之,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是全方位的优化与转型,能够让传统农业摆脱小规模、粗放式、分散化的困境,走向现代化。
来源:恺易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