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近日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为解决农业关键问题指明了方向。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仍偏低,未来农业政策重点应为加大农业投资,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通过新能源与农业设施建设,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省内“光伏+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代表着绿色转型与现代农业的未来,成为我省新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利用光伏新能源,发展农业现代化。我省农业与能源先天资源不足,能源消耗大且土地资源紧缺,发展“光伏+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低碳能源的优势结合,有利于资源整合、产业特征互补、增加土地单位产出,实现清洁能源与绿色农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景,有助于低碳转型和粮食增产,帮助农民走向共同富裕。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光伏农业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有力支撑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借助多方政策支持,发展光伏发电与低碳生态农业体系,成为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
抓住光伏农业机遇,提升农业设施水平。我省城乡发展区域差距较小,但耕地面积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不够先进,与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农业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发展光伏农业可以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硬件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通过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省级以上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多数针对大型项目,难以顾及乡村大量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农村大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地方基层解决。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可以提升农村电网柔性,消纳光伏产业的产能。
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农业集约式发展。我省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在于耕地面积少。通过立体集约式养殖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光伏大棚的空间,提升较贫瘠土壤的利用率。通过光伏电站与农业结合,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高科技农业,可以改良和普及优质农业品种。运用传感器设备,实时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可以满足作物的不同需求。智能化和机械自动化可以提升栽培与收割的效率。
立足我省农业特色,发展高质量经济作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提升我省农业的现代科技含量。结合高精控制的智能大棚建设,推动农光互补项目规模化、产业化,推动农业设施机械化、智能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通过找寻省内各地经济作物的契合点,引入有销售途径和产业体系的适宜农业项目。依托农业专家的具体方案,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提高农光互补项目质量,促进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力。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农光互补项目的成功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必须集合各方力量,攻坚克难,实现低碳生态农业的突破。
加强过程管理,提升高科技农业质量。通过发展光伏农业,加强农光互补项目规范,强化农业监督管理。推行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农业光伏项目建设规范,坚持农业光伏用地政策,确保现有农业耕地基本盘不变。推进农光互补项目过程化管理,通过项目组执行落实日常工作,及时解决农业设施建设与生产的冲突和矛盾。坚持实施机械强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技术在地创新,加强农业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加强农业光伏的田间管理、作物生产和光伏组件的科技创新,助推光伏设施农业建设。选择优质光伏企业设计安装,减少施工对农业种养殖的影响。由农业专家审核项目方案,充分调研光照资源、土地地质、单位产值、产品销售市场等,做到前期工作扎实有据。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光伏企业、国家电网进行农光互补项目跟踪,研究光伏设备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收集系统光照均匀度、透光率调控、水分蒸发等关键数据,组织跨部门团队破解技术难题,解决“农光互补”的技术问题。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的浙江经验,整理我省农光互补生产模式与标准技术规程,推出应用指导手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培育产业人才,打造低碳农业产业链。积极培育熟悉农业项目与光伏能源项目的复合型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生产队伍。鼓励专家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技术组织提供指导,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在此基础上,综合发展项目附加的观光农业、农产品存贮与物流运输业,打通各产业上下游渠道。积极推广农业光伏产品的低碳理念,宣传现代化立体大棚的生产环境,通过直播间与视频平台推介蔬菜、菌菇和生鲜产品,积极打造我省农业光伏知名品牌。
【陈静,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