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水缸”于桥水库北,蓟州“东大门”出头岭镇,36个村23个种蘑菇。
蘑菇味美,香飘古今,明代就有《采菇曲》,“白如白玉簪,香如玉田禾……”如今一朵菇伞撑起一个天津市“食用菌之乡”。
早7时,官场村,占地517亩的双河湾产业园里菇农正忙。一个菇棚内,“俊国农场”经营者田俊国摘完香菇,装车,向东3公里到出头岭村,再向东2公里到孟各庄。两村收购点车来车往,每天将全镇产的香菇、平菇、羊肚菌、白灵菇等运往全国。
蘑菇一种23年,出头岭镇种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天津市首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018年,镇里第一家食用菌干品加工企业就实现了出口。去年,出头岭香菇特色小镇还被列入天津市第五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6000亩的产业规模、5000多户的营收,催生批量专业队伍,“制棒(菌棒)的制棒,拌料的拌料,采摘的采摘……分工越来越细。”出头岭食用菌产销协会会长戴建良,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评为2007年度优秀科技特派员。那年,出头岭正“火”。
越是发展靠前,越易早遭遇“成长烦恼”。“以白灵菇为例,早年卖17块钱一斤,雇工十几块钱一天。现在卖价涨不多,人工费涨差不多10倍。”戴建良说,除人力成本增加,市场饱和、同质化等因素叠加,一度消磨大伙心气儿,“传统种菇越种越难,必须转型。”
转,朝哪儿转?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奔往“现代化”,出头岭再写“岭先”。
李家仓村,国家级合作社国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传统种菇基地,现在是食用菌新品“产房”。工厂化菇棚里仿佛装了空调,制冷、制热、出风自动启停,温湿可控;食用菌“离地上架”,立体种植最大限度利用了空间。“高颜值”的金耳,高卖价的红托竹荪、绣球菌,亩产提高的羊肚菌等菌种陆续试种,“过去起家靠‘种’,种蘑菇;现在发展重‘种’,新品种。”合作社负责人陈国华说。
制种瞄大市场,“合作社筹划建1500平方米‘净化空间’,为液体菌种搭‘手术台’。”
加工也迈新步,“研究出羊肚菌代餐粉,正跟食品厂谈合作”……
一产接“二”,正连“三”。
聚集各类食用菌的“蘑菇宴”正在一个名为“祥和张家”的农家院里烹调,“几步外是双河湾,十里八里尽菇棚,食材现买现做。”经营者张贺祥说,食客也是游客,乡村越来越美,周边文旅生态资源丰富,“蓟州全域旅游,当北部山区足够‘火’,东部也一定‘热’起来。”
转向“现代化”,要做的事不少。镇党委书记杨占雷说,“今年全力打造‘蘑菇小镇’,改造菇棚,搭载智慧功能;扩种高端羊肚菌,引入榆黄菇、金耳等新品种;在朱官屯建香菇小镇特色产业聚集区,引入农产品初、深加工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
农业农村现代化,各涉农区各相关单位都在盼,都在干。
放眼全市,天津明确提出到2027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总目标,确定了未来五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5个方面18项工程131项重点任务,其中在突出培优“土特产”和发展乡村旅游上,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食用菌、“三辣”、河蟹等特色产业,年画、葫芦等乡土产业和预制菜加工、食品精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涉农区全域旅游,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着力打造城市人群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周末消费”新模式。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