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是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和重发的地区,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一直制约着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作为植保防治减灾的基础,担负着为决策病虫防控策略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近年来,广西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作物病虫监测预报体系,强化病虫监测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病虫监测信息化建设,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工作提质增效,实现了“虫口夺粮”保丰收,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广西年均指导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约2.87亿亩次,挽回损失约1122.6万吨,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进病虫监测预报标准化建设。农作物病虫监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和专业性。一直以来,广西依托国家植保工程和区域站等项目,夯实植保基础,完善病虫测报体系,广西建有自上而下的三级农作物病虫监测预报体系,其中,全国测报区域站42个、广西专业测报站85个,承担广西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系统监测预报任务。统一规范的病虫监测调查技术是确保病虫发生信息高效处理、系统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提高病虫监测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在开展病虫系统监测调查,掌握病虫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攻关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细化明确和规范病虫监测调查内容方法、信息报送等,提高病虫监测调查的通用性和有效性。累计制定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调查规范58项,其中,广西地方标准13项,行业规范45项,覆盖广西水稻、玉米、果树、甘蔗和蔬菜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的农作物病虫监测调查技术提升了病虫监测预警准确率,增强了服务农业生产能力水平。
推进病虫监测预报规范化建设。岗位职责规范化。科学的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络有序运转、发挥功能的重要手段。广西先后出版《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预测预报方法》和《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制定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岗位责任制,严格规范各级测报站技术职责和职能要求,促使广西病虫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监测调查规范化。广西专业测报站和测报区域站坚持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密切监测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严格观测记载、信息交流、趋势会商、情报发布和发报验证等制度。近年来,广西测报系统年均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900多份,中长期和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各县(市、区)的病虫情报覆盖100%乡镇和90%以上行政村,为制定病虫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信息服务。
考评制度规范化。1989年开始实施测报业务技术考核,制定《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技术考评办法》,将广西85个县级专业测报站业务工作细分为6个大项13项具体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业务技术考核,并根据测报业务技术考核分值评定等次,各级测报部门积极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等挂钩。测报业务技术考核实施30多年来,充分调动了基层测报技术人员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和浓厚氛围,促进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全面稳定发展。
推进病虫监测预报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逐步应用到农作物病虫监测领域,特别是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新一轮植保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加快了病虫监测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步伐。广西农业植保部门抓住契机,依托项目开发运用病虫信息调度指挥系统,加密布设田间监测站点,推广应用物联网自动虫情信息采集系统、田间实时监测物联网设备、害虫性诱远程实时监测设备和重大病害智能监测仪等智能化手段,大力推进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广西累计建设自治区级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1个、县级病虫疫情信息化处理系统12个,在63个县新建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和重大病虫观测场123个,广西85个专业测报站建设田间监测点与重大病虫观测场覆盖率达74.1%。现代化病虫监测网络进一步织牢织密,省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和重大病虫观测场实现了由点到面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植保防灾减灾水平,广西农作物病虫监测预报开始迈入信息化时代。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