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常德探索水稻秸秆产业化新模式

文章来源:聚英云农 发布时间: 2022-10-12 10:55:29
阅读:201 次

  10月9日,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彭家洲村秋收后的千亩晚稻示范基地,一台水稻秸秆打捆机在田间忙个不停。一堆堆水稻秸秆被吸进打捆机的“肚子”,经过打包,“吐”出一捆捆圆柱形的草包。

  “稻草不能烧,烂在田间,影响后续耕作,还易滋生病虫害,成了‘生态包袱’。现在变废为宝,将大力推广示范。”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科负责人罗元峰介绍,今年来,常德探索水稻秸秆产业化利用新模式,将回收的水稻秸秆制作青贮饲料、稻草纤维,将“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常德探索水稻秸秆产业化利用新模式

  回收水稻秸秆6000多吨,全部打捆制成青贮饲料

  彭家洲村70岁的夏天辉种了一辈子水稻,看着田间的水稻秸秆被回收、打捆,他笑了:“稻草又成了宝贝!”

  “以前种田,稻草扎成草把子,当柴火烧;编成草席,做床垫用;搂不上手的稻草,直接烧成灰,还能当肥料。”夏天辉说,上世纪90年代前,在农民眼里,稻草是个宝。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稻草要么一烧了之,要么腐烂在田里。

  “这几年,为保护环境,稻草不能烧,成了农民的包袱。为了赶季节种油菜,秋收后,还得请人把稻草搂到田埂上。”彭家洲村村民杜正涛种了300亩一季晚稻,连年水稻油菜轮作。为了节省人力成本,2019年,杜正涛采购一台小型履带式打草机,不仅清理了水稻秸秆,打捆的秸秆被当地养牛场高价收购。

  看准商机,第二年,杜正涛成立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采购第一台圆捆打草机。“圆捆打草机一天可作业500亩,效率是履带式打草机的10倍。”杜正涛说,回收的水稻秸秆打捆后供不应求,“决定大干一场,去年采购了6台圆捆打草机。”

  今年“利剑”行动开展以来,严禁焚烧秸秆,杜正涛成了当地“红人”。水稻收割后,实施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水稻朝鲜蓟轮作的农户,争先邀请杜正涛的打草机回收田间的水稻秸秆。周边区县的种田大户听闻后,纷纷登门邀约。

  目前,杜正涛的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在西洞庭管理区、西湖管理区、鼎城区、安乡县等地回收水稻秸秆6000多吨,全部打捆制成青贮饲料。

  回收水稻秸秆销往贵州云南及省内多家大型养殖场

  今年初,杜正涛在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鼎城区周家店镇、安乡县大湖口镇建立3个草场。记者在祝丰镇草场看到,上千个打捆的水稻秸秆包正待装车发货。

  “每亩稻田可打草约250公斤,打包成一圆捆。”杜正涛介绍,水稻收割后,先用搂草机将秸秆搂成行,然后再由打草机打成捆。鲜稻草打捆后,添加生物发酵菌种,制作成青贮饲料,再密封裹包,可保存2年。干稻草打捆后,进行套袋密封,能保存2至3年。质量较差或发霉的稻草,加工成稻草纤维,用于各种绿化的铺底,包括河道治理、高速公路、铁路等护坡绿化。

  “水稻秸秆回收,杜绝焚烧秸秆污染环境、资源浪费,将秸秆回收加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西洞庭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玉文介绍,为扶持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发展,该区在草场建设、农机补贴等方面,给予杜正涛50多万元资金支持。今年,该区水稻秸秆全部实现回收,未发生一起秸秆焚烧现象。

  目前,杜正涛回收水稻秸秆销往贵州、云南,以及省内多家大型养殖场。“全省每年青贮饲料缺口约3万吨。”根据合作社发展规划,杜正涛计划明年采购或租赁打草机20台以上,在常德各县(市、区)均建立一个草场。届时,合作社每年可回收水稻秸秆1.5万吨以上,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聚英云农logo
邮箱:service@juyingele.com
电话:010-82899827/1 40066884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金隅嘉华大厦B座412室
聚英云农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