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传统产业,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依托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打造的人工智能作业场景,农业也紧跟时代步伐,逐步实现传统农事的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
曾几何时,农忙时节,我们会看到许多的农民伯伯在田间插秧、除草,忙得不可开交。
而今,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番新景象:
一排排整齐的灌溉设备在自动浇灌农田;
三三两两的自动插秧机像一只只可爱的机器人在田间忙碌着;
数台北斗农机悬在上空,像一群细心的小精灵监测着农田的一举一动,实时传送照片;
田间地头分布着气象监测站,像极了农田的保卫战士,这些监测站实时监测苗情、墒情和温度,实时传送数据信息。
照片和设备提取的信息将送往农场办公区,技术人员通过“农场大脑”——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远程监控农田情况,实时了解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进行农田智能作业。
当各种科技走向田间地头的时候,农业劳动力会得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效益将进一步提升。智慧农业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智慧农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步得到有效运用,在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断拉近我们与智慧农业的距离。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如今,农民用于春耕的农具相较早前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手机成为新的“农具”。
随着手机成为“新农具”,乡村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也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促使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更上一层楼,并让农民不仅“用得上”,更要“用得好”。从广义上而言,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装备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细分领域,可以统称为“智能农业”或“智慧农业”。
智能农业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智能农业设施和新型农用材料的基础上,依托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水产和牲畜养殖等方面结合大数据分析、决策和数字化控制,从而推行农产品的定制化生产、工厂化经营和互联网销售,有效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农业生产活动分布极为广泛,农作物的类别、品种复杂且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不同地理条件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获取相关数据。在农业面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一种能够对农作物、地理条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分析的方法。
在传统模式中,农业管理者与农业设备的交互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往往不高;而若使用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设备,则可以有效缓解农业管理者的压力,减少非必要劳动。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管理农田灌溉用水,甚至通过人工智能分析预测农作物正确的收获时间,有效减少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例如在种植、管理、采摘、分拣等环节可以让智能机器人自行完成,实现农业种植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又如,根据土壤环境,结合市场行情预测,推测出今年这块地适合种玉米还是大豆。以往,农作物都是通过肉眼观察长势;有了人工智能,则可以预测天气状况,准确掌握浇水的正确时间;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可视化管理的形式动态监测杂草和害虫问题。
基于可视化管理,农业管理者可远程观察农作物的长势,还可以利用定时抓拍功能,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进行记录,保留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个瞬间,形成农作物的图片生长档案。同时,定时采集农区环境信息和图片,为该地区的作物种植提供科学的气象数据。采集信息可统一管理与分析,为管理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定植、灌溉、施肥、用药各类农事作业的操作同样可以记录下来,实现作物种植全周期可追溯,生产企业可以自定义追溯环节,添加各种检测报告,丰富追溯内容。对消费者而言,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查看生长全过程,从而放心地选购农产品,真正实现“买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