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民生根本。春季农业生产顺利与否,事关全年粮食增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如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智能播种到虫害监测再到农资信息平台,全流程的智能化应用进入了田间地头,为百姓丰收、粮食安全贡献了坚实的科技力量。
无人旋耕机每亩地作业用时7分钟;无人机播种、撒药一天就能完成几百亩;无人植保车效率比人工高20倍;水肥一体化与测墒喷灌组合能够实现远程网络控制,根据土壤墒情数据,可随时灌溉、定时灌溉,能实现施肥和施药自动化、智能化作业;带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拖拉机,解决了拖拉机作业“播行不直,接行不准”的难题,能够自动控制耙地、平地、起垄、施肥等作业……当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智能化设备正在农田中展现科技风采。
智能化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应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同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由此可见,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向智能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5G技术的应用是智慧农业的关键一环。智能植保农机、智能拖拉机、智能插秧机、智能收割机,这些农机均可运用5G通信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可实现农田耕、种、管、收农机作业的无人化,并将作业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相应的数据监控中心。而对于日趋规模化种植的土豆、胡萝卜等作物,智慧农机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利用5G网络,搭载遥感监测能力的植保无人机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病虫害难题。通过5G网络的加持,这种无人机被赋予了更多“超能力”。基于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无人机的飞行轨迹、态势数据通过5G网络能实时回传至5G网联无人机管理运营平台,飞行状态可被实时监控。无人机可以通过5G网络,实时与管理平台进行互联,由平台对无人机进行控制,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相当于无人机有了大脑,让无人机自主飞行、自主识别以及自主返航。
这类5G网联植保无人机让农事活动更加高效。5G网联植保无人机在没有专业飞手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平台规划航线,还可以精准地对作物进行施肥、施药作业,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近100亩,是人工作业的20倍,不仅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还减少了人工作业的危害性。相比人工,还可节约50%的药水量,大大降低了资源成本,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截至目前,在山东济宁、河南焦作、安徽滁州、四川彭州、贵州兴义、重庆九龙坡区等7个省市都能够利用5G网联植保无人机助力春耕作业。
春耕备播正当时。在智慧农机装备的助力下,农业耕种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智能应用正在将农民的双手解放出来,规模化种植、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正在成为现实,农田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全链条实现了“数智赋能”“云端相见”。
一机在手,种田不愁。目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实现了一部手机在手,所有事情全搞定。在成都平原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小麦遍布农田,而拥有2230亩流转土地的钟艳萍,不仅对农业种植不太精通,而且基本不下田。但依靠种田APP,钟艳萍把农田“装进”了手机,打通了从生产到服务端的全产业链。从作物栽种到肥料播撒,从成熟收割到销售,所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服务,都能手机下单,实现一条龙服务。
门禁考勤、手机解锁、刷脸支付……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同时,“虫脸识别”技术也逐渐走进农田。这套移动式病虫害智能采集装置,可以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识别、监测和预警,从而更好地助力农业生产。在辅助测报的同时,“虫脸识别”还大大提高了未知虫害的识别率,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智能化、自动化的智能决策,解决了调查监测人员不足、数据标准化低等问题,切实保障了农作物健康生长,确保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随着智慧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云端销售、线上推广等也有了更多需求。由浙江省供销社牵头承建的“智慧农资”服务平台,通过运用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农业生产和农资应用,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功能拓展,形成了以在线农技服务、农资交易、农产品质量溯源等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化为农服务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贯穿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效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通过手机APP智慧种田、“虫脸识别”技术健康种田、“智慧农资”平台高效种田……现阶段,产销经营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农业体系正在逐渐搭建,在农业数字化应用不断丰富的今天,信息惠农服务得到持续深化,而智慧农业也将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数字乡村建设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智慧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新挑战,农业资源环境制约、农业生产结构失衡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新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向精细管理、科学决策发展模式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信息化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管理服务和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
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被列入重点任务之一,工作重点中提到,持续推进高分卫星数据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推进农村地区移动物联网覆盖,建设数字育种服务平台,加快“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快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持续完善有机产品认证追溯信息系统等。
国家顶层设计的持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智慧化水平快速提高。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傅庄村,田间地头的气象监测站,每分钟都在监测苗情、墒情和温度,把数据实时传回农业气象试验站处理后,形成图像传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上有气象站,田里有摄像头,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苗情、墒情监测。坐在家里就能查看庄稼的生长状况,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两脚泥往田里跑了!”种田大户付太华表示。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正从传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智慧化的高端方向发展。智慧农业以信息知识为核心,将遥感网、传感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深入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实现精准化种植、互联网化销售、智能化决策和社会化服务,从而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